1956年,老一輩交大人揣上“向科學進軍,建設大西北”的車票踏上了從黃浦江畔到西北黃土地的征程,開啟了他們向西而歌的人生。他們扎根西北,將自己的理想與祖國的建設綁定,將對家人的愛投射到對祖國的大愛中。風云一甲子,當年的青春年少而今多半是耄耋老者,年華易逝,他們帶給我們的西遷精神依然熠熠生輝。由文治書院學生第六黨支部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實踐小隊,利用暑假時間分部分點分批地開展了“追尋西遷足跡,傳承科學家精神”主題活動,通過訪談西遷老教授、追尋教授故地,體悟“胸懷大局、無私奉獻、弘揚傳統、艱苦創業”,在實踐中樹立個人成長同國家前途、民族命運相結合的遠大理想。
觀錢學森故居,悟科學家之風骨
8月11日,小隊部分成員前往杭州參觀了世界著名科學家、空氣動力學家、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、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交通大學校友錢學森先生的故居。


錢學森故居部分物景
錢學森故居是一個三進民居,由兩個天井相連,還有一個后花園。房子為木結構,主色調為老紅色,至今它的所有人一欄中登記的還是“錢學森”的名字。其屬于杭州市文物保護點。故居坐落的方谷園2號原本是錢學森外祖父的物業,后來,作為錢學森母親章蘭娟的陪嫁,帶到錢家。1911年12月11日,錢學森出生于上海?;氐胶贾?,就生活在這里,一直到3歲以后,跟隨父母去北京。1930年,錢學森得了傷寒病,曾在這里養病近一年;1955年,錢學森回國后,曾回杭州掃墓,帶著妻兒坐著小轎車到此來看望舅舅。故居中有一匾,上書“克勤克儉”,此為錢氏家訓。
錢老一生榮譽與貢獻自是不用贅述,而除卻他刻苦的求學精神與嚴謹的學問追求,或許大多數人都不曾知曉“克勤克儉”這樣一個中華民族基本而又困難的準則,也同樣被錢老一生恪守。一人若想在自己的領域做出成就,環境是重要因素之一,而對自我的堅守,也同樣重要。
訪西遷校友,銘報國之志
8月15日,小隊部分成員來到了交通大學西安部分畢業校友、原國防科工委某研究所研究員王根發的家中,與王老面對面交談,隨著老學長的講述回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崢嶸歲月。
回憶起當年的西遷往事,王根發老先生滔滔不絕。老先生出生在南方的魚米之鄉,當時就是仰慕交大的工科實力和上海的地理位置便填報了交大志愿,1954年入學的他,在遷校時正是一名學生,談到最初在學生中聽傳交大要搬遷的時候老先生說,那時大家聽取了學校教師對中央決定以及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后,“大部分人明白了在內地大力發展重工業、工科力量的意義,要建設國家思想當然不能落后?!?/p>

訪校友王根發老先生
說到剛到西安的情形,王根發講到當時既興奮又擔憂,從小就生活在南方的他到了西安吃不慣、住不慣,但是在他看來,只要是能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就沒有什么困難能夠打倒他?,F在年過八十的老先生早已退休在家,但他仍舊沒有閑下來,抽空還會鉆研當年他在研究所時從事的工作,有空還會在電話上為年輕人解答疑問?!靶∥曳拇笪?,國家利益至上,不計較個人得失?!边@就是王老對西遷精神的看法與見解。
西遷精神代代傳承,如同時空隧道,將大家帶回到那火紅的年代,激情燃燒的歲月。愛國與奮斗,既是西遷精神的核心,也是交大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永恒的主題。西遷精神不但永遠不會過時,反而會在歷史的積淀中發出耀眼的時代光芒。
作者:文治書院 曹佳煒